職業指導的產生與發展是建立在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變化的基礎上的。從生產力的發展到產業結構的變化,從社會勞動體制結構到管理部門的職能更新,從企業用人到學校教育各個方面都必須具備與之相應的條件和配套體系。在我國,經濟體制轉軌所帶動的全面的社會變革對職業指導提出了要求并創造了一定的條件。具體而言,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職業指導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
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生產力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工業化進程日漸加快,社會的產業結構正發生著顯著的變化,即勞動力人口正在從第一、二產業向三、四產業轉變,服務業和信息業的興起,引起了社會就業結構的變化,從而導致職業結構的變化,客觀上出現了對職業指導的要求。
第二,從職業指導的產生來看,以市場為基礎配置人力資源的運行機制是職業指導產生和發展的內在動力。
我國的市場經濟發育,使勞動力要素狀況開始影響就業競爭與聘用競爭,從而激勵就業者注重職業的選擇和崗位需要的變化并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技術素質和市場應變能力,擴大自己的就業適應面而增加就業機會。因此,職業指導在個人生活歷程中的作用將日益明顯。
第三,社會科技化、信息化發展導致的職業更新與流動性增強,是開展職業指導的又一個推動力。
職業更換與流動渠道是否暢通取決于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配套的就業、用工、培訓和工資制度等的完善。從80年代起,我國政府陸續在經濟體制改革中發布了一系列的勞動就業制度、人事制度以及工資制度改革方案,旨在改變傳統計劃體制下由國家勞動部門統包統分的人事制度,如實行勞動合同制,建立國家公務員制,興建人才市場,擴大企業用人自主權,增強高校畢業生擇業自主權等,為實現個人擇業與崗位擇人的雙向選擇創造了一定的社會條件。
第四,教育的發展在職業指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在工業發達國家里,科學知識及其應用成為經濟和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支往,由于系統的科學知識在職業勞動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個人要適應職業勞動的需要必須借助于系統地學校教育。面對著工業化生產條件下日益多樣和復雜的社會職業,學校教育開始發揮選擇、分配社會成員職業的作用。教育資歷的高低,可以影響個人不同的職業層次,學校與專業的選擇,可以規定個人職業選擇的范圍,正如日本學者所概述的那樣"現代學校作為實施廣義職業教育以及適應職業制度需要選拔人才的最有力的社會機構,發揮著它的功能"。在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國家都十分注重通過學校發揮職業指導教育的作用。
服務熱線
0830-6666166